我國教育制度發展史上的重大變革~推動12年國教

在今年國中首屆會考完後

有關免試入學超額比序衍生相關問題

近來引起各界百家爭鳴

自己的孩子也是這批改革洪流下的莘莘學子

不管怎樣

希望教育部面對推動12年國教在今年首度實施產生的問題

能集思廣益

讓未來的遊戲規則能更貼近教育現場的需求

當然也要堅持當初要推動的理想

讓制度更臻完善

 

入學模式吵不完 誰管學什麼

蔣偉寧部長首度為十二年國教帶來的爭議道歉;引起最大爭議的北北基填志願問題,新北市長朱立倫也砲火全開,批評引起考生和家長的不安,台北市更是把責任推給中央。

實際上,教育部有不可推卸的錯,當初不應把十二年國教的超額比序權責丟給地方縣市去處理,更不應該同意幾個縣市舉辦以考試為主的特色招生。

多元入學和適性發展,是十二年國教的目標,至於免試升學,在有會考的比序下,根本是不可能。當初,教育部過於一廂情願認為,會考只是基本能力檢定,沒想到方案公布後,引起縣市反彈,一改再改,改到後來比原本只考基測更複雜。

當一個教育制度只重視入學模式時,基本上,它就造成入學模式引導教學和課程的設計及重視程度。從各縣市超額比序的採計項目和比序次序,就可以看到該縣市國中教育的教學模式。

可以說多元入學和適性發展,在超額比序假比序下,最終還是回歸考試為主的升學制度,所以才會讓會考的成績,成為入學的重要比序,而北北基的排序又以作文為主和志願序為次要排序時,就在此分分計較之下,一分的差別就影響到學校的選填。

北北基不願意放棄菁英教育、明星學校的入學模式,想要談多元入學和適性發展是不切實際想法,這是中央和地方縣市必須要有的共識。

北北基不要把責任全推給中央,到底這些超額比序的決定權是由地方來決定,特招也是地方自行決定要與不要,當有爭議時就把問題丟給中央,也不公平。

明年十二年國教超額比序非改不可,然而如何改才會讓各界滿意,個人覺得不應該只想調整入學模式,重點還是在於整個教育觀念與目標的改變,同時整個課程的改造,要能夠完全符合十二年國教目標。

如果減了幾堂以考試為主的課程,就認為會降低學生能力影響菁英教育,則何來適性發展的課程設計呢?想一想國小升國中的完全免試,為何大家都可以接受國小課程設計呢?這些課程的多少,會影響到學生的能力嗎?

十二年國教要的是什麼?不要的是什麼?中央要的是什麼?地方要的是什麼?請從此次的檢討和批評,好好調整。

菁英教育與免試升學難以兼顧,教育部要做的是讓民眾可以選擇,當有學生想以免試升學達到其適性發展的教育模式,教育部要有管道提供給他;當有學生與家長覺得可以承受考試升學壓力,那就讓他們在彼此競爭中以達到菁英入學模式。

十二年國教不是只有超額比序,教育部要堅定的是多元適性發展的課程設計,不要讓考試來領導教學,至於入學方式就讓家長和學生自主吧!

轉載自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NEWS/OPINION/X1/8737646.shtml#104

 

冷眼集/被菁英綁架 走味的國教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特稿】

十二年國教推動初始希望也能拉拔後段學生,讓這些學生不要因為不擅長考試,在國中基測飽受挫折。但入學制度中的國中教育會考,經過不斷的檢討修改後,反而成為免試入學的計分基礎,走味的國教,完全被菁英高中綁架而忘記當年的初衷。

當年負責十二年國教規畫的主要官員,包括前教育部長吳清基、前次長陳益興、前台北市教育局長丁亞雯,三人都已經去職。折衝過程不斷更動調整原本設計的結果,因為上路時程太過倉促、沒有做好完整配套,以致成了現在這副模樣,現在的教長蔣偉寧也只能概括承受政治責任。

從訂出十二年國教期程開始,就不斷有專家警告,在學生人數尚未大幅下降前,倉促推動十二年國教不僅花錢,也無法達到效果。但為了兌現馬總統教育政策,官方一意孤行,基層也只能戴上鋼盔勉強應戰。加上討論過程中,始終無法逼迫明星高中放棄特色招生,結果就是明星高中保衛戰大獲全勝,讓所有考生一起跟著玩分數。

如今的十二年國教,已和當時高唱要讓國中教學正常化,擺脫考試壓力的初衷完全背離,菁英高中免試名額少,要不抽籤就得分分計較,家長和考生能不焦慮嗎?很遺憾當時的官員若不是看不見問題,就是不願意面對真相。

尤其是部分家長們升學主義作祟,一直想要擠進明星高中,甚至講出「鳳凰變成雞」的荒謬論點。當這些想法凌駕於專業時,就已經注定政策將失敗。現在亡羊補牢還未遲,教育部請拿出擔當,徹底執行免試入學,逼迫明星高中大幅放寬免試名額才是正道。

 

轉載自聯合新聞網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518872

 

評論/會考改革3關鍵 擺脫盲與慌
【聯合報╱何仕仁/台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助理教授(彰化市)】
近日免試超額比序—會考成績採計吵得沸沸揚揚,各國中端學校,行政忙、導師累、家長盲、學生慌。面對國中會考制度引發的民怨與爭議,教育部長蔣偉寧表示將全面檢討會考制度,這是目前出現的第一道曙光與契機。
各招生區比序幾乎比到見骨,但積分採計與公布方式,卻是有城鄉差距與失公平性的。以彰化區為例,雖然各高中職免試名額幾盡開出,但對外比賽的積分占了六分,比例之重成為會考之外的另一決勝關鍵,這部分的積分累計相當不容易,這也就是為什麼不需像其他招生區比到幾科A++方能錄取第一志願的原因。不再是苦讀就能出頭天的日子,卻讓學子沉溺在汲汲於求、累積多元變相積分的痛苦日子。
因此,應先針對全國十五個就學區進行超額比序積分之整合與檢視,避免各就學區採計方式多頭馬車、無所適從,成為眾矢之的,造成後續選擇有利於自身條件的跨區外移就讀情形,甚至放棄公立國中就讀私立學校等特殊現象。
再者,必須正視會考在整個免試的第一關鍵角色,寫作級分呈現多寡之爭論應不是重點,重要的是如何呈現學生的閱讀輸出與語言表達,這是學習與理解的基礎,寫作不應成為代罪羔羊,需改善與配套的是這關鍵會考的成績呈現方式,包括寫作級分與各科等級標示的比序順序,務實考量各就學區考生的會考序位區間公布與否,深度思考前述作業會否直接影響後續志願選填,當學校、家長與學生都在盲與慌的情境中度過時,這連帶關係都是會考結束後該通盤檢討之處。
同時,各就學區公布個別序位之比率及累積人數區間後,殊不知另一波的駭浪也即將到來,在個人超額比序條件不利的狀況下,積分居於劣勢的學生,只要學科有把握,目標明確,便會在自己、家長與學校的鼓勵下繼續衝刺特招,目前特招考試分發,全國招生名額近一萬五千名,明星高中占了五成五,對這群學生而言,的確是另一機會,但也是折磨。
從本次會考的設計談起,各科題型極具鑑別度,獲得5A的學生人數有一六五二六人,占全國考生比例的六‧二一%,若加上作文滿級分則剩二二七六人,比例不到一%,且各科皆有能力等級加標示的呈現,雖是標準化測驗,但從測驗統計學上的常態分配之相對位置與百分等級之累積百分比,卻已能清楚區隔出學生學科能力之高低,足以做為各學術性向之高中選才的依據,也符合適性且多元入學之理念,其實不需再辦理一次全國性的特招考試,勞民又傷財,在標榜減輕學生升學壓力的教育政策下,何等諷刺。

 

轉載自聯合新聞網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518335

 

評論/登記入學 真正簡化公平
【聯合報╱劉兆明/輔大心理系教授(新北市)】
在十二年國教入學制度喧騰多日後,教育部長終於出面道歉,國教署也宣示未來將朝簡化與公平的方向改善。
如果會考和選填志願的思維不能破除,十二年國教解除升學壓力及適性揚才的目標,將不可能達成。
真正簡化公平的制度,必須要廢除會考,讓高中自主招生。其實十二年國教,最初規畫的入學制度,就是登記入學,後來因都會區少數明星高中的超額比序問題,才全部亂了套。是否能回到原點,以分梯次登記入學的制度解決問題?國三學生畢業前,直接向高中登記入學意願,在名額內全部錄取,超額者由學校自訂篩選標準,必要時再舉辦甄試。第一梯次未滿額的學校,再開放第二梯次登記,供第一梯次未如願入學的學生再選擇,至所有學生都找到適合的學校為止。
如此一來,至少九十%學生第一梯次登記時,就可確定要念的學校,全部學生應該在二、三個梯次內就可以搞定。唯一的問題就是,擔心大家一窩蜂去搶明星學校,那明星學校超額的問題又要怎麼解決?
其實這個問題並沒有想像中嚴重。為什麼?
因為各高中都會希望第一梯次就把學生招滿,掛上「滿額學校」的光環,因此會想盡辦法發展出特色吸引學生,而且高中也會和鄰近的國中發展出夥伴關係,希望國中把好學生儘量送到高中來。在家附近就有優質高中可念,學校又有足夠的誘因,家長和學生又何苦捨近求遠,非要去擠明星高中的窄門呢?
就算大量學生在第一梯次登記時,還是擠向少數明星學校,若學校有自主招生的能力及權力,就會努力發展出有效及有鑑別力的甄選工具。幾回合下來,大多數的學生及家長,就會知難而退,還是早一點去登記自己有把握的學校吧!
當然,也有人會擔心特權舞弊問題,只要事先有妥善規畫,眾目睽睽之下,又有哪個學校敢去搞小動作呢?
政府如真正要消滅明星學校,就應宣布大力補助未滿額學校,協助其確實改善及發展特色,並合理分配教育資源,把所有學校及學生都帶上來。
在多元思維下,我們要讓好的學校更好,而且要善用良性競爭機制,讓所有的學生及學校,都能找到自己適合的位置一展長才,這才是十二年國教真正要達成的目標。
決策者最重要的責任,就是抓緊政策核心目標勇往直前,而且要有說服人民的智慧與勇氣,不要企圖把一些相互矛盾的技術性操作混雜在一起,否則就會裡外不是人,最後導致難以收拾的後果。
檢討會考制度(其實是入學制度吧?)時,請切記「緣木求魚」與「治絲益棼」兩句成語。爬樹(會考、分發)捕不到魚(降低升學壓力、適性揚才),為解決小問題(如少數明星學校的超額比序),反而不斷製造出災難性的大問題與排山倒海而來的反彈聲浪。
我們必須要從問題的根源入手,才能真正解決危機,讓十二年國教步入正軌。

 

轉載自聯合新聞網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519378

 

路仁教授/消滅北一女、建中 12年國教便成功?
 
【文/路仁教授】
台灣教改源於左派。左派主張公平分配,訴求廣設大學、廢高職,讓人人平等。初參加12年國教團體的會,大家都在談左。
於是,北一女、建中被視為資本家,第一刀「高中優質化」計畫,即要校校同優、滅明星。耗數百億優質化經費後,明星高中卻更閃亮,檢討後發現家長非在乎電腦數、操場大小、教師研習時數等優質指標,而是進明星大學人數。
於是,繁星計畫當第二刀,依高中在校成績,公平分配明星大學。為算出校排名,各班平常考改全校統一,懼家長分分計較,術科流行紙筆考試,多元精神不見。拼校排更讓高中生「教同學進步,即自己退步」,強化你亡我存意識(鄭捷即繁星生),繁星因而難擴大。
第三刀是免試入學。志願序計分,原要懲罰填建北當第一志願者,未料傷到選社區高中之學生。去年教育團體推動立法,特色招生延至免試入學後,並拉長時間差,即要讓不耐等待之國中生,放棄明星高中特色招生。
12年國教混亂開場,檢討聲分兩派。基層家長要重回兩次基測、甚至聯考,發起團體則要廢特色招生,前進至無會考的免試天堂。「無紙筆考試,人人公平進社區高中,」是其初衷。
只講左派,像人以左腳前行,會原地打轉。「希臘好美、人好幸福,」台灣曾流行「我的心遺留在愛琴海」,嚮往南歐左派社會,直到被金融危機驚醒。倒是於九零年代走向「左右共生」的北歐、德國,逃過危機。
左派訴求增設大學沒錯,但右派「自由發展」理念應同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培養頂尖人才,許多社區「大學」卻培育基礎技術人員。課程能因應市場自由發展,大學不會因名稱繫絆,發生教學一致化、學用有落差的惡果。左右共生,如左右腳交替前行。
辦學鬆綁,慈濟基金會能辦到世界知名,就能將慈濟高中、大學辦成台灣典範。相信不同教育理念的家長,會送孩子走不同升學路,分流進建中、台大的壓力。但要分流到學生免試,達成12年國教「資源平分、人無競爭」的最初理想,仍困難。
國中生不宜像基測,為分分計較而練習題目到不容粗心,但將會考分5-7級,讓國中生適度面對壓力仍必要。北歐挪威有天然氣,衍生24兆主權基金給五百萬寡民,美國可印美金又有油頁岩,台灣地狹人稠、苦無資源,如何支持無壓力社會?
教改團體說當初會考是要挑出C級生,由國家投入龐大經費,拉高程度。但財政惡化的台灣能做到嗎?接受台灣資源貧瘠,無法圓左派夢是第一步。回歸現實,承認國中生程度已差異,會考後分流到不同學校,以發展不同程度的教學,才對他們有助益。
「社會國家者互助之體也,道德仁義者互助之用也,」孫中山當初對不平等,主張以道德精神解決,盼望各高中老師堅守師道,因材施教。將英文流利與字母寫不出的學生都分到建中,讓大家一起從頭學ABC,只是齊頭式假平等。歷史已以均貧的共產社會回應馬克思,台灣在教育上莫踏覆轍。

 

轉載自聯合新聞網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518540

 

會考下的迷惘 他們不敢追夢

 

我有個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一直成績很好的她,在會考中拿了四A++、一A+,還有六級分的作文。昨天,她跟我說她落榜了,沒有半間學校可以念。事實上,我有許多得到高分的朋友都因為志願序或是作文而失去了三年努力的價值。看到這「付出與收穫不成比例」的結果,讓人不禁感嘆此教育改革已偏離初衷。大前天參加朋友的畢業典禮,畢業典禮上,老師們說畢業生一定會在多采多姿的未來裡展翅翱翔、發光發熱。試問,我的這些朋友該如何展翅翱翔,如何發光發熱?

此次會考,許多人在作文上跌了一跤,一跌就讓他們的理想學校擦身而過。現在的考生為了「合評審老師胃口」,出現了「思想同化」的現象。學生常常搬出同一套理論,然後用華麗優美的辭藻加以綴飾,腦中想的是還能使用什麼修辭、插入什麼名言佳句,而不是如何賦與這個題目獨一無二的靈魂,或是該怎麼詮釋一個與眾不同的觀點。

這是當今學生中日漸嚴重的問題:大家都害怕與眾不同。今年的會考作文題目「面對未來,我應該具備的能力」,看似自由,但是從公布的範本中可以看出,不管這個題目原本能如何發揮,考生們卻都被一定程度地設限了。在此次作文中,許多文章的主題,也就是學生們認為未來應該要具備的能力,都意外地相像。它們不外乎就是「努力與創新」的組合;很多學生使出十八般武藝,精緻地包裝他們的文章,強調需要看見「那一隅角落裡蘊藏的真理」,需要「收拾勞累殘破的靈魂」,才能夠迎向美好的未來。很少人在作文中歌頌挑戰權威的必要性,很少人著墨於不盲目追隨的重要性,而像是「偶爾憑著直覺或是衝動豁出去賭一把」,更是非常少見的主題。學生們的文字雖然美麗,卻使人擔憂在現今的教育體制下,年輕人的思想是否愈來愈狹隘。

會考過後,學生和家長們更頭痛的問題便是「志願序」。人人都說只要不「亂填」就會有學校上,但是什麼叫做「亂填」呢?我有朋友從小的目標就是北一女中,她常常幻想穿著那綠色的制服,好不威風。這次的志願選填,她因為害怕落榜,所以將心目中的第二填作第一志願;放榜後,又因為害怕失去已經錄取的學校,而不敢考特招。這真的是台灣的教育希望培養出的觀念嗎?「與其放手一搏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倒不如遷就於現在已經擁有的」?這樣退而求其次或是打安全牌,難道是台灣教育希望學生們面對未來所具備的能力嗎?

看著許多相處多年的朋友因為高中的選擇而喪失了一些對教育的信心、一些前衛思考的勇氣,我衷心希望他們能夠在體制下傾聽、並且被鼓勵去追尋心中的聲音;也如同老師們所說的,祝福他們開拓一片屬於自己的、多采多姿的天空。

 

轉載自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NEWS/OPINION/X1/8754750.shtml#104

 

會考5科全A、作文5級分 50志願全落榜!

2014-06-21  11:20

〔記者張瑞楨/台中報導〕全班第一名,且獲得市長獎的績優生,國中教育會考也獲得五科全部滿級分,作文五級分的優等成績,她填寫50個志願學校,竟然全落榜,沒有一所學校可就讀,羅姓家長沉痛表示,對15歲個性強的女兒,打擊與挫折相當沈重,女兒得知放榜結果當場痛哭,羅父控訴:「馬英九的12年國教是美意,要拚歷史定位,但這樣的政策對嗎?」。

  • 羅姓女學生的會考成績相當優異。(記者張瑞楨攝)

    羅姓女學生的會考成績相當優異。(記者張瑞楨攝)

  • 獲得市長獎的羅姓績優學生,填寫50個志願,獲得「未獲錄取」下場。(記者張瑞楨攝)

    獲得市長獎的羅姓績優學生,填寫50個志願,獲得「未獲錄取」下場。(記者張瑞楨攝)

  • 父親拿著成績單,既無奈又氣憤說,女兒為此承受莫大挫折與壓力。(記者張瑞楨攝)

    父親拿著成績單,既無奈又氣憤說,女兒為此承受莫大挫折與壓力。(記者張瑞楨攝)

  • 市議員謝志忠(圖左)氣憤說,全世界豈有如此離譜的會考?(記者張瑞楨攝)

    市議員謝志忠(圖左)氣憤說,全世界豈有如此離譜的會考?(記者張瑞楨攝)

就讀台中市豐原區豐南國中的羅姓女畢業生,會考成績單各科等級分如下,國文與英語都是A+,社會與自然是A++,數學為A,寫作測驗為五級分,羅父說,女兒從國小到國中都是全班第一名,日前還獲得市長獎,另外,依據往年的學測,女兒成績在她所就讀的豐南國中所有畢業生中,成績約名列全校第15名。

羅父說,女兒接獲會考成績單,到填寫志願的這段時間短促,且正逢週六與週日,教育人員都休假,週一就要繳交志願,他不知該如何填寫志願,與很多家長一樣求教無門,因此,他與女兒決定由第一志願台中女中開始填寫,其次是文華高中,之後是國立大里高中,一直填寫到某高職學校,50個志願全部填滿。

他說,沒想到第一志願沒上,被扣一分,如果沒有扣這一分,第二志願還可錄取,卻因扣一分,第二志願也沒錄取,且又再度被扣一分,導致第三志願也沒錄取,如此不斷扣分,最後填寫的50所學校,全部沒錄取。

羅父今天由台中市議員謝志忠陪同召開記者會時說,女兒挫折感很深,對一名15歲的女孩子而言,這是人生重大挫折,家長也深感憤怒與不解,只能趕緊安撫女兒情緒,女兒今天一大早就出門去補習,準備未來的特招。

謝志忠說,全班第一名,獲得市長獎的績優學生,竟因亂七八糟的教改與會考,沒有學校可唸書,「全世界豈有如此荒唐離譜的會考?」。

轉載自自由時報新聞網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036527

 

 

 

 

 

 

 

 

 

 

 

 

 

 

 

 

 

 

 

12年國教是怎麼砸鍋的?

2014-06-16

吳忠泰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副理事長

 十二年國教爭議是今年度讓教育界最沉痛的事。

一○○年元旦馬總統宣布:將自一○三學年起實施十二年國教,並以全面免學費、多數免試為主。十二年國教在學理上其實各自表述,而庶民則各自想像,免學費與免試為糖衣中的糖衣。馬乃為選票而宣告,交由出身於台北市教育局的文官和政務官執行,使得遷就原有習性、公私立名校利益非常明顯,例如會考難易度、成績標示、免試比例、私校直升規範等,一步一步離開公共政策的初衷。

而台北市政府教育團隊近年來一再出錯,不論是一綱一本、自辦基測,或是特招要採類PISA試題,都宣告失敗中止,教育首長三年換三人,對於爭議的發生,沒有迴避的權利,但至今還在枝節上與教育部互推責任,更令人失望。

對國人來說,由公務預算支應的每個公立學校的單位成本相近,教師學歷與校舍圖書供應並沒有校際差異,中央與地方教育首長的責任,在於確保、刺激所有公立學校都能夠水準,且與私立學校並行交流,讓下一代市民不必擔心就讀到不良學校、遇到不適任教師,而不是維持鞏固學校聲望排序,政府要在各種作為上更主動支持社區高中,支持高職教育。但是過去三年,整個政府對此維持之前預算能量,以及頂多只做去尾─百分之九十都能通過的優質高中職認證,並沒有以更大的投入及要求,做到「要讓學生入學不會後悔,讓家長不再講高分低就」的程度。

只要學校不均不優,或某些學校要入學的比招生名額多,在不能抽籤、不能比入籍先後之下,就產生比序,而這花了教育系統最多力氣。第一年的比序由教育部在二○一二年大選前潛行三月後提供框架,但細節由招生區自訂,比序總積分之後才是順位,才有各科成績或作文之比較。

名校堅持免試十五%帶給制度規劃者最大挑戰,雖然會考定位、難度和成績標示都為他們而調整,最後又在高級中等教育法中立法強制,要求逐校都至少以二十五%為下限,但因提供免試名額還是過少─基北區5A且多元表現滿分的人一定超過六千人,基北區傳統名校僅二千多免試名額,使得志願序比重和比序順位空前難解,導致同樣把作文放在順位三,別的考區幾乎用不到,在基北區必然成為重要關鍵(也成了代罪羔羊),表面上可以驅趕三分之二高分群改填其他志願,但學生和家長必然不服。

這種現象在過去一年兩度模擬時早就出現,但所有官員都以「已公布、不能改」為由,既不增加免試名額,也不動比序和順位,決戰的時候未到,學生、家長只好希望「不會運氣那麼差」、「大不了再接受特招折磨算了」,但一定要經特招考試,才能有特色課程和教學創新?還是特權學校招生?國人很清楚。

更鮮為人知的是:立法院在六月之前竟未完成政院版私校法修正,「多給錢、少規範」的現象形成公私學校經營的傾斜,每年二百億補助不但換不到一席公益董事,由於部份執政黨立委持續反對,竟連一席公益監察人都不可得。私立國中部直升高中則最多可達六成,私立國中又對學生挑選分類,公立國中被要求有教無類,國中端的辦學嚴重失衡,影響社會發展和團結。

一個攸關整個下一代發展的教育大變革,因遷就大選而卡死日出時間,又遷就選舉而對爭議部份採秘密準備,未用全力於拉拔社區高中,未讓私校在補助學費時同時兼顧公共性,更因放任名校低額免試而掉入用比序來為名校篩選挑揀,最後整死國中親師生,人民能不哀號!收拾誰無責任!

轉載自自由時報新聞網http://news.ltn.com.tw/news/opinion/paper/78789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温在成 的頭像
    温在成

    古華心士文情

    温在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