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秀堂上學期歷經了門面內外的打理

給了師生和社區家長耳目一新的感覺

詳如~毓秀堂穿新衣 

上學期結束前

校長請教導處照吉主任聯繫藝文深耕計畫的指導~聿君老師

商討暑假中是否能將毓秀堂另一牆面再作一彩繪美化

非常感謝聿君老師爽快地答應校長的請託

照吉主任亦同步規畫了古園彩繪育樂營

讓孩子們能一起來參與和學習

 

至於創作的靈感、設計與內容

校長完全放手讓聿君老師來發揮

一來她是具藝文素養的專業老師

二來她對排灣族文化也著墨頗深

後來

聿君老師提出"彩繪排灣族手紋"的構思

讓逐漸失傳流失的排灣族手紋傳統文化

能印記在毓秀堂的牆面

讓後人繼續傳頌它的象徵與故事

校長當然非常支持也樂觀其成

 

經過五天的功夫

在師生的努力下

"手紋壁畫"終於大功告成

期間

師生在樓梯上上下下的賣命揮毫

毓秀堂內悶熱的室溫更是讓人汗水淋漓

真是辛苦了

 

藝術的創作~有價

情義相挺的友情與熱情~無價

謝謝聿君老師

            

 

排灣族手紋 蘊含族群生命故事(轉載自國語日報社網站 http://www.mdnkids.org.tw/info/news/content.asp?Serial_NO=71576)
  (2011/3/6)
 

報導/趙瑜婷

 「奶奶的手紋發亮了!」在屏東縣佳興部落,小女孩驚訝於老奶奶的手紋變化。紋畫在這些排灣族「vuvu」手掌背面上的圖案和花紋,是身分地位的象徵,但更神奇的是,手紋還會隨身體狀況變顏色。族人相傳,vuvu過世前,手紋圖案會「活」起來,還會特別漂亮,「有如百步蛇在陽光下閃耀的蛇紋。」

 「發亮的手紋,如同祖靈的召喚。」研究排灣族文化的屏東縣泰武國小教師邱霄鳳說,這些vuvu過世時什麼都不帶走,唯有帶手紋去見祖先,是一種約定,訴說自己和家族已盡到手紋背後的責任與義務。

 邱霄鳳說,在排灣族,只有領導階級的家族成員才能紋手紋,不過,講求血統制和分工制的排灣族,藉由不同的紋飾圖騰,除了區分階級高低和關係親疏遠近外,更說明各家族的社會角色和功能。有趣的是,落實分級制度的家族父輩,為了把尊榮留給女性,都是由家中長女來紋手,享受這項榮譽。

 「在排灣族,領導階級分為五級。」邱霄鳳說,最高的頭目家族,手紋最豐富,他有自比太陽之子的太陽紋,還紋了山川、河流、房子的擁有權圖騰,也有管理百姓的人形紋,象徵管控族裡命脈的百步蛇喉紋。掛鉤紋和砧板紋更特別,代表族人狩獵和畜養動物,都要繳交部分給頭目,也有收稅之意。

 其他家族則隨著與頭目的親疏遠近,權利手紋越來越少,責任和分工手紋越來越多,貴族階級雖然沒有太陽紋,但仍有光芒紋,象徵貴族的餘暉。也有學者解釋,這種光芒紋其實也像是蜘蛛紋。在排灣族家屋中常見到這種蜘蛛,牠不結網,卻動作迅速,猶如聽從頭目命令手腳俐落的部下。

 在手紋上,可以清楚觀察不同貴族階級的分工。邱霄鳳比喻,假使頭目需要族人開墾一塊地,第二級貴族就要傳達命令;第三級貴族負責勸說族人參加;第四級貴族則一聲不吭,第一個跳下田裡去做,是行動派的示範角色。

 邱霄鳳說,第五級貴族非常特別,因為他們和頭目並無血緣關係,而是從平民裡遴選出來,作為頭目最忠貞的家臣,其他貴族也許有和外族聯姻,戰爭時會中立,但平民貴族在戰爭時絕對會第一個衝鋒陷陣,守衛頭目和部落。

 邱霄鳳說,排灣族沒有文字,卻能透過手紋緊緊維繫部落的分工和團結,使族群得以延續。也有人質疑手紋強調階級優越,邱霄鳳說,外人常忽略他們的責任,像頭目看似不做事,卻擔負照護全族的重任,村裡有孤兒寡母,全由他照料;國民政府來臺後,頭目的土地被徵收,變得很窮,但為照顧族人,依然變賣家產堅持到最後。

 在日治時代,排灣族手紋和其他祭典都被日本人禁止,等日本人離開,頭目最先要復振的傳統,就是手紋。目前佳興部落僅存十幾位有手紋的vuvu,都是那時復振時期紋的。有位vuvu回憶說,師傅用刀背將針扎進手臂,皮膚一出血就抹去,再塗抹鍋底碳粉上色,一針針扎出不同花樣的圖騰。

 耆老說,一雙手要紋兩天才結束,但腫脹的雙手卻要一個月才能恢復,期間吃飯要別人餵,手舉著睡覺,雙手早晚還要敷冰石頭或鐵鍋邊來消腫。儘管如此,家族還是覺得與有榮焉,手紋有如使命感般神聖。不過,復振期短短兩年,就因國民政府要消除陋習而中斷,族人甚至還被處罰,屈辱之下,排灣族社群分工和聯繫精神漸漸消失。

 邱霄鳳說,手紋傳統會流失,是因為現在山川和土地都不再屬於原住民,手紋失去意義,但仍然能夠透過手紋體會部落精神,少女手背貼上美麗的手紋貼紙時,能進一步了解圖案背後所代表的社會秩序,這才是文化復振的關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温在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