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 林志成教授撰稿

IMAG0343 

 壹、樂效學習與自主學習的理念

  在教育史上,曾有反學校教育運動(anti-schooling-movement)與廢除學校教育運動(de-schooling movement)的浪潮。Illich(1971)《反學校教育社會》(或譯作非學校化社會或去學校社會)(De-schooling Society)一書,也曾質疑正式學校機構存在的必要性。在文憑主義、升學主義、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工業主義大量生產線模式、物化異化當道的社會文化巨獸掌握下,校園中的教育大愛、關懷尊重、生命體驗與學習樂趣均日漸式微,學校逐漸失去生命力,也使得教育機會不均的雙峰現象愈形嚴重,故宜加強倡導教育慢學及理念學校,使教育的作為能回歸到教育的本質(林志成,2009a,2009b)。
  簡言之,學校是教學專業與行政科層並存的雙重系統,雖然少數學校淪為摧殘教師教學熱忱的殺手而習焉不察,部分教師淪為照本宣科的教書匠、教學進度的奴隸、形式化的班級管理者、扼殺學生學習興趣的元凶而不自知,有些學生淪為考試的機器,患有「大自然缺失症」,成為失去山林並與自然疏離的孩子。但近年來,不管是體制內的特色學校或體制外的另類學校,一批熱忱不減的教師社群,他們呼朋引伴,重新打造學習的新樂園,讓學生重拾學習的熱情,創造了許多動人的校園故事。例如:光武國中的法拉第少年團隊發展的「與自然共舞~課室外的學習課程」、卦山聯盟特色學校推展的定向學習、有木國小以學生為課程主體,發展絲瓜課程、水田童稻課程、賞螢護溪水岸溯溪生態課程、星空課程、蜜蜂課程、自行車鐵馬逍遙遊體驗課程等多元適性課程,打造生態農場學校、探索體驗學校與夢田再現學校;老梅國小追風團隊發展的「箏心箏藝課程」、中平國小發展的「布馬過嶺課程」等都是很好的示例。
  以光武國中(2012)為例,學校透過春之溯溪課程、夏之發現法拉第─單車服務課程、秋之空中島嶼合歡山登山課程及冬之綠島騎跡海洋課程等系列化的「與自然共舞課程」,讓學生學得拿來用的知識及用來幫助別人的能力(如圖1)。
 
  若辦學者與教學者能反省批判習而不察的學校理念,提供學生自主學習的天空,善用樂效學習與自主學習的策略,則體制內的學校都可建構理念學校的新教育圖像,即學生透過藝能教育、開放教育、自主學習、彈性學習、樂效學習、個性化學習,以啟迪多元智能;透過混齡學習(藝術與人文領域、母語......),學到合作學習與互助分享的美德;透過親師夥伴合作、平權參與,有效提升學習力(林志成,2010,2009b)。
  要言之,若要打造樂效學習與自主學習的學習新樂園,教師、家長及學生都宜進行觀念的解構與重構。如:以學力主義超越學歷主義與文憑主義,以意義及價值超越表相形式主義,以樂效學習與自主學習超越被動僵化的記誦之學及單調乏味的反復練習,不將學習綁架在有限的教室、單一的課本及無聊的講述;以專業自主及多元彈性的制度,超越官僚主義與大量生產的線性模式;推動親師生共學,整合各種資源,使戶外教學與親子學習結合,培養更多SUPER POWER老師,以創意、熱忱及教育大愛,協助學生克服各種學習的挑戰,重拾學習的甜味與樂趣,重新看到學校外的藍天、重新吸收到教室外更多學習的養分,透過服務學習、勞動學習、實習學習、探索體驗等各種教室外的學習,走出自己的天空。

 貳、樂效自主學習活化的具體作法

校長、社群領導者、教學者與共學者等學習領導者宜採取多元的方法,以提高學習者動機、成效與成就感(林志成、張素貞,2012;Lyles, 2009)。茲簡述樂效自主學習活化的具體作法如下:
一、建構多元適性的校外教學模組
  Dewey說:「教育即生活」,強調從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確,活的教育宜讓學生在實際行動中「行以求知」,從主動的經驗參與中獲得知識,在生活中學習精進,讓學生與萬物交朋友、向大自然學智慧,進而培養健康樂活的生命智慧。
  學校宜強調建構多元適性的系統化校外教學課程模組,以因應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學校辦理校外教學時,宜善用各特色學校的教育資源,活化校外教學課程,將領域知識及課本知識融入校外教學活動,透過優質的校外教學活動,使學生的校外學習活動有更深刻的內涵及更豐富的收穫,以培養學生的多元能力。
  其次,學校宜審慎精心規劃校外教學活動,研訂詳細周延的計畫(包括人員、分組、安全、藥物、裝備、醫療衛生、食物、飲用水、交通運輸等事項),並提供參與者簡要明確的行前通知。
  最後,宜建立校外教學支援系統,確保教室外的學習安全順暢;教室外的冒險課程設計,宜以啟迪學生多元智能為前提,進而培養學生勇於接受挑戰及團隊分工合作的精神。

 二、活用流水學習與五感體驗學習

  教室外的學習,宜善用流水學習法(Flow learning),先以趣味性活動及遊戲喚醒學生學習的熱忱,導引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產生專注的學習動力、濃厚的學習興趣與注意力;再次,透過直接探索與分享啟示,提高戶外學習的興味、樂趣及效益。
  其次,宜活用體驗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透過動手做等五官五感體驗及遊戲活動(learning by play or action)等樂效學習的方法(如圖2),進行有意義及有價值的學習,以提高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及學習效能,進而習得各種生活實用能力,培養學生十大基本能力及生活智慧。

三、加強課外社團與特色學習活動
  學校課外社團活動,可擴大學生學習領域,長期培育學生多元能力或興趣,各級政府及學校都宜明訂課外社團活動實施要點,提供學生更多學習的機會與可能。學校更宜加強課外社團活動與特色學習活動,幫助學生成長,提高學習滿意度、快樂感與幸福感。
  特色遊學強調「讓知識走出書本,讓能力走進生活;教室在天地之間,課程在生活之中」。近年來,自然生態觀察活動、鐵馬環島行、溯溪課程等特色學習活動(如圖3)愈來愈多元活潑,也成為許多特色學校提高競爭力的利器。

四、積極推展童軍活動及定向學習
  學校宜積極推展休閒活動教育、休閒運動教育、冒險教育及童軍教育,其中,童軍教育強調做中學、寓教於樂、親近自然,學校若能積極推展童軍活動及定向學習,透過野外冒險活動,則能培養學生實作技能、榮譽感、成就感及服務熱忱;讓學生在團體中能互助合作,發揮團隊精神,達成童軍活動強調之學習無止境、永不放棄的教育目的與本質,進而形塑具有服務心、世界觀的未來公民。
  彰化縣(2012)卦山聯盟特色學校積極推展攀岩與定向的豐富體驗課程(如圖4),讓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冒險犯難、探索求知、問題解決等特質與能力。如:二水國中持續努力打造二水孩子的未來彩虹,卦山聯盟共同核心課程為定向越野課程,他們不斷開發更多體驗與探索的遊學課程,多元的體驗課程能藉由營隊方式進行,同時,也善用行動E化學習,利用二維條碼(QR code),網站與行動E化設備,使學生樂效學習。

五、強調參訪見學及樂趣化的遊戲
  參訪見學活動的實施,除了可帶領學生參觀外,也可善用社區資源,結合地方耆老、文史工作者相關資源,安排深度知性學習之旅,讓學生對在地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進而關懷在地文化,傳承文化資產。
  其次,學校除宜鼓勵學童認識、走察與關懷周遭環境外,也可善用社區資源及自然中心資源,讓其走訪親山步道,進行環境資源參訪見學活動;同時,也可鼓勵教師帶領學生參觀動物園、植物園、園藝場、自然中心(Nature Center)、自然教育中心、國際英語村等,透過活動後的經驗分享以深化學習;學校推動參訪活動前、中、後,宜善用資訊科技輔助戶外教學活動,使學生經由參訪見學,強化資訊蒐集力、分組討論能力、團隊互動能力、報告分享力等各種能力(林志成、林翠玲,2009)。

   

       再次,宜強調樂趣化的教學及遊戲化的活動,透過學生喜歡的e化、樂趣化、互動式及遊戲式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克服害羞、懼怕心理,並提升教學及學習效果。同時,學校也可配合社區慶典活動,強化系統化的教室之外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學習能與日常生活及社區生活結合。
  要言之,強調參訪見學及樂趣化的遊戲,能讓戶外教學活動更活潑多元,更具有意義,啟發養學生人文關懷的精神。

六、研訂教室外學習相關配套措施
  學校宜事先妥善規劃活動安全規範,學校行政人員及教師在活動中宜保持高度敏銳的察覺力、回應力及應變力,有效處理偶突發事件,確保學生教室外學習的安全。
  其次,學校宜成立專責校外教學研發暨輔導團隊,並建置優質戶外教學資源共享平臺,以統整相關戶外教學場域、資源、專業諮詢師資及支援系統,促進經驗分享及暢通溝通管道,建立校外教學完善支持系統。
  最後,宜加強無痕山林(Leave No Trace)、親近山水等大自然應有的禮儀觀念及安全教育等宣導活動,落實永續山林、永續自然及永續教育的理念。

參、一起打造樂效自主的學習新樂園
  童年只有一次,青春也只來一回,有限的青春歲月除了花在課室內的書本知識外,學校宜大力推展樂效學習、自主學習、永續教育及終身學習,鼓勵親師生進行教室外的學習,擴展新的學習場域,讓學生從真實生動的體驗學習經驗中,激勵學生學習的熱情,讓學生透過玩,玩出能力、學習力、品格力與自信力。學習者宜以天地為教室,以生活為學習素材,透過課室外的全品質學習,觀看天地大美,體驗生命真諦。在靜默的教育維新運動中,親師生宜一起打造樂效自主的學習新樂園,共同創增樂效自主學習的新價值。

參考文獻
光武國中(2012)。教育部教學卓越方案全文。
林志成(2009a)。教育慢學的真諦-從容與樂活的教育。新竹市教育電子報,44,2009.10.01
林志成(2009b)。理念學校的願景圖像與經營發展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88,36-47。
林志成(2010)。學校實踐多元智能理念的辛路、理路與活路。研習資訊,27(3),3-11。
林志成、林翠玲(2009)。桃園縣國際英語村體驗學習的功能、省思與展望。載於《邁向國際航空城 發展教育新紀元》(頁273-287)。桃園:桃園縣政府教育處。
林志成、張素貞(2012)。學習型領導的理論基礎與推動策略。付梓中。
彰化縣(2012)。彰化縣八卦山聯盟推動國民中小學整合活化空間資源與發展特色本位課程發展特色學校計畫。
Illich, I. (1971). Deschooling society. N. Y. : Haper & Row.
Lyles, N. B. (2009). An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adership styles of Blue Ribbon School leaders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Unpublished doctori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pella, M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温在成 的頭像
    温在成

    古華心士文情

    温在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